9月15日是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一周年的日子,汕头经济特区再次敢为人先,在金融创新上吹响号角,正式推出全国首个以“华侨”为主题的金融股权交易市场,并吸引了首批218家企业在此挂牌上市,意向融资金额51亿元,金融聚集效应明显。
华侨试验区将打造潮汕版“陆家嘴”
据省金融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华侨板”是“华侨试验区板块”的简称。它类似深圳前海的股权交易中心,可以称为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之外的“第四板”,由汕头市人民政府、省金融办、省侨办主办,以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为载体,在华侨试验区成立运营中心负责运作的股权交易市场,也可以理解为,今后汕头也有了一个资本市场或者说是股市,不过普通股民散户暂时无法通过该市场炒股。
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华侨板”主要面向的是省内的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具有侨资背景的外商投资企业、拟股改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华侨板”建设初期将采用分层运营模式,内设展示孵化层(D层)和交易融资层(E层),展示孵化层为挂牌企业提供宣传推广、路演展示、投融资对接、培训咨询等服务;交易融资层为挂牌企业提供私募证券发行、转让及跨境金融服务。
在“华侨板”挂牌展示的企业经过交易孵化阶段和企业股份制规范化改造后,符合相关要求后即可申请企业上审,转到主板、中小板或者新三板进行股权交易。目前,已有首批来自潮汕三市、深圳、东莞、佛山、梅州等地的218家企业成功挂牌入驻,其中高新技术及科技型企业超过一半,股份制或准备股份制改造企业达74家。
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在昨天的“华侨板”挂牌开板仪式上表示,该市将力争把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建成中国与世界各地区间的24小时跨境金融结算中心、区域产权交易中心、证券、期货与基金交易中心,跨境电商交易中心,海内外投资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中国面向全球的金融创新服务窗口和金融聚集产业区,努力打造潮汕版的“陆家嘴”。
“华侨板”为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据了解,发展跨境金融产业,是国务院批复要求华侨试验区重点发展的九大产业之首,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胡春华书记关于汕头建设粤东中心城市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广东金融学院教授唐松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华侨板”的设立开创了金融股权交易市场以“华侨”为主题元素的先河,拓宽了试验区侨资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在推动汕头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惠及侨资企业市场政策红利、提升试验区投资环境和金融软实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对于各中小微企业来说,在“华侨板”挂牌又意味着什么呢?广发证券粤东总经理张海鸥认为,挂牌成功对企业本身而言,不仅是一种认同和宣传,企业的形象和知名度也将随之提升,而更重要的是“华侨板”在解决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还会促使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股权更清晰、融资的渠道更开放和多元化,对吸引风投有一定的好处。
此外,张海鸥还表示,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也会利用现有的融资产品,帮助企业对接阿里、京东、苏宁等互联网平台,实现直接融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而对于想进入新三板、创业板甚至主板的企业而言,“华侨板”提供的转板互通机制和育孵化服务,可以对接深交所、“新三板”等全国性资本市场。
“我们公司从洽谈到完成挂牌审核仅花费了3天时间。”广东车族科技负责人吴泽斐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的企业是一家依托互联网做汽车服务产业的,亟需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迅速拓展线上用户,打开全国市场,而“华侨板”对挂牌展示企业准入门槛低,对企业所属行业、规模和类型进行限制,无需收取任何费用,而且审核流程简捷,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中科协海智基地落户汕头
如果说筹办“华侨板”是为了打造潮汕版的“陆家嘴”,那么中科协海智基地的落户,则是为了建设汕头自己的“中关村”人才特区。昨天上午,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广东(汕头)工作基地授牌仪式在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举行,这意味着汕头市乃至整个粤东地区今后将拥有一个与海外科技精英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
据了解,海智基地是“海智计划”服务地方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各地获取海外高端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海外人才有效服务地方创新体系的科协系统工作平台。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表示,海智基地的设立将成为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集聚海外高端人才、项目的重要载体,汕头市将以中科协授牌仪式为契机,充分利用中科协“海智计划”作为世界级人才服务平台,汇聚海内外华人科技精英的优势,推进华侨试验区聚集发展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汕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汕头市经济社会发展。